|
眾所周知,下水設施的選定對大多數中小型船企來說,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的下水設施,除了可行性之外,其投資的大小相差甚遠。船舶氣囊是一種柔軟的彈性容器,充入空氣后,可利用空氣的可壓縮性和流動性來完成下水任務,克服了以往中小型船廠修造船舶能力受制于固定式下水滑道和船塢的限制,以其省工、省時、省投資、機動靈活、安全可靠、綜合經濟效益高等優(yōu)點,越發(fā)成為中小型船廠用于船舶下水的首選。
據了解,船用氣囊下水技術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小型船舶試用階段。20世紀80年代,這種簡易、便利、能適合不同船舶建造模式的下水方式,受到中、小型船廠的熱烈追捧,很多船舶使用氣囊安全下水。由于氣囊受到結構和強度的制約,當時這項技術始終只是徘徊在自重500噸以下的小型船舶使用。
第二個發(fā)展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期,即中型船舶氣囊下水技術發(fā)展時期。1994年,一艘長69.4米、寬14.8米,自重達900噸的客渡船在舟山船廠成功下水,標志著我國船舶氣囊下水技術開啟了新的起點。這項技術被評為當年船舶行業(yè)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第三個發(fā)展時期是21世紀初期至今,為大中型船舶應用氣囊下水技術開發(fā)的階段。2002年10月,萬噸級油船“舟海油28”在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吉祥船務公司用氣囊下水成功;2008年8月,55000載重噸的散貨船“VICTORIAⅠ”號在浙江三門健跳船廠用氣囊順利下水;2010年12月,7萬載重噸散貨船“新東莞1號”在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用氣囊安全下水。這些成功案例均為氣囊下水技術刷新了記錄。
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0年我國建造的民用船舶,3萬噸級以下的貨船,一半以上是采用氣囊下水;5.7萬噸級散貨船約有10%是用氣囊下水的。隨著高承載力氣囊的發(fā)展以及氣囊下水技術的逐步成熟,大型船舶氣囊下水具有更為廣闊的市場。
工信部裝備工業(yè)司船舶處陳穎濤表示,自2010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全面超越韓國。2011年1~11月份,全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訂單量和手持船舶訂單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1.5%、51.1%、47.7%,繼續(xù)保持領先地位。我國造船大國的地位進一步穩(wěn)固,但距離造船強國的目標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特別是在標準化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笆濉逼陂g是我國造船工業(yè)實現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能否實現在標準化方面的突破是一個重要的標志。目前,工信部和國標委正在組織相關單位,集全行業(yè)之力,編制具有頂層規(guī)劃作用的船舶工業(yè)標準體系已經正式對外公布?!笆濉逼陂g,國家還將加大船舶標準化方面的投入,進一步加強組織協(xié)調,統(tǒng)籌調動各方面的資源,使船舶標準化工作得到實質性的提升,進一步在國際標準化工作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從整個船舶工業(yè)上來看,雖然“船舶與海上技術船舶下水用氣囊國際標準”只是一個產品的國際標準,但是它的發(f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氣囊下水技術來自民間,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學術理論的研究和支撐??梢哉f一直以來是被造船界的主流社會所排斥,全國各大造船專業(yè)院校沒有這門課程。氣囊下水甚至一度被人誤解為灘涂造船的代名詞。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管理方面的不斷完善,氣囊下水便捷、高效、節(jié)約資源的特性逐漸顯現出來,逐步被行業(yè)所認可,并延伸至海外,特別是在中小型船舶企業(yè)得到了廣泛應用。
陳穎濤說,30年的修煉今天終于得成正果,標志著我國船舶下水技術的成熟,同時也標志著我國船舶工業(yè)的管理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除了技術方面的,下一步還將完善船用氣囊下水安全操作規(guī)范。不僅使氣囊的質量得到保障,而且對氣囊的整個操作規(guī)程和過程更加規(guī)范。隨著氣囊質量的提高,以及更加科學和安全的操作規(guī)程,氣囊下水的安全性是完全有保障的。
另外,工信部還將聯合相關單位制定規(guī)范行業(yè)的標準。例如:船舶設計單位的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船舶生產企業(yè)的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船舶修理企業(yè)的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通過科學的引導,一定能把具有民間的自有技術逐步走向國際標準的舞臺。
目前,我國船舶氣囊下水技術已經滲透到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土耳其、伊朗等國,紛紛從我國引進氣囊下水技術。據了解,2005年8月間,美國受到“卡特里娜”颶風的影響,有2200多艘船只擱淺在海灘上,美國TITAN海事救撈公司了解到我國高承載力氣囊技術,專程來到昌林氣囊廠考察和購買一批氣囊,空運至美國,在搶險救災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對此,美國海事救撈公司專程寫到“已經證明這些氣囊對我們在清理美國‘卡特里娜’颶風后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無法估量的貢獻。”
據國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船舶氣囊下水技術從國家標準上升到國際標準,是我國船舶行業(yè)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一項重要成果。由我國牽頭,美國、韓國、英國、日本共同參與,專門成立氣囊國際標準編制工作組,中國船舶工業(y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派員擔任項目負責人。2009年12月正式立項,歷時近兩年時間,是我國主持的國際標準編制用時較短的項目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