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船舶氣囊下水的全過程,才終于明白,為何中國船舶,能一躍成為世界造船業(yè)的龍頭老大了,中國船舶建造速度,里面肯定有中國氣囊貢獻的一份力量,這里是青島一家船舶上排下水專用氣囊生產(chǎn)工廠,制造船舶氣囊的第一步,先在車間的地板上鋪滿防粘布,以防止組裝氣囊時出現(xiàn)粘連,下一步,工人將混煉好的橡膠放入揉碾機當中進行揉碾,制作成了一卷一卷的纖維橡膠布,接著工人利用起重設備吊起纖維橡膠布,把它轉(zhuǎn)移到了一臺分料機之上,隨后工人們拉著橡膠布的一端,將其拉長延展,鋪在車間的地板上面,鋪好第一張橡膠布后,并量出尺寸,并用剪刀將其裁剪成,長20米寬1米的氣囊原料,裁剪好橡膠布的尺寸后,工人們合力將其鋪到了防粘布上面,以橫八豎七交叉的堆疊方式,對纖維橡膠布進行鋪設,如此便可以讓氣囊原料變得密不透風,這些橡膠布由橡膠層和增強纖維構(gòu)成,類似于籃球的釘金內(nèi)膽,交叉堆疊了5到6層厚的橡膠布,就變成了一塊,可承受萬噸壓力的船舶氣囊材料,下一步,工人用重達數(shù)百斤的鋼鐵滾輪,不停的在橡膠布上面進行滾壓,橡膠布本身具備超強的自粘性,經(jīng)過滾壓之后,原本皺皺巴巴的表面,就被滾輪給壓實碾平了,所有接縫被滾輪碾成了一體,滾壓完畢后,工人在橡膠布的表面撒上一些滑石粉,以防止后面氣囊在組裝過程中,橡膠布被粘連成團,滑石粉涂抹好后就可以對其進行組裝了,五六名工人一字排開,每人抓住纖維橡膠布的一角,將其像疊被子一樣,給它兩邊對折在一起,下一步開始制造船舶氣囊的錐形頭,工人們先是將氣囊原料一端的橡膠布條,全部翻到外面來,讓其形成一個盆挖,隨后把一個他們稱作章魚頭的錐形模具放入到盆挖當中,裝好錐形模具的氣囊,確實像是一只丑萌可愛的巨型章魚呢,接著工人用防粘布包裹住錐形模具,并用橡膠布條對其進行固定,再給每一片橡膠布涂上膠水,將涂好膠水的橡膠布,逐片粘貼到錐形模具上面,粘好第一層后,繼續(xù)用繩子對其纏繞固定,下一步用裁剪成梯形的橡膠布,給錐形頭進行第二層粘貼,大面積的梯形橡膠布不僅可以美化其表面,而且還可以讓錐頭與氣囊主體,連接得更加完整,粘貼完成的錐形頭,工人用滾輪仔細的對錐頭表面碾平壓實,下一步需要將氣囊里面的錐形模具給它取出來,先在錐點位置裝上吊環(huán),隨后吊起氣囊,并刷上防粘滑石粉,接著工人鉆入到氣囊里面,將錐形模具給它拆了下來,再用滑石粉涂抹錐形頭的內(nèi)里,其目的依舊是為了防粘,取出錐形模具后,將氣囊放回到地面上,改用一個鋼鐵滾輪對錐面進行滾壓,如此錐面的組裝便完成了,下一步,在氣囊里面墊上一層報紙,防止接下來刷膠水時橡膠布粘到一起,鋪好報紙后,在橡膠布上面涂上一層專用膠水,開始粘合,氣囊的中心接縫,粘合的過程需要工人手工進行粘貼,具有腐蝕性的膠水,讓工人的手變得如砂紙一般粗糙,氣囊初步粘合組裝完畢,卸下錐形頭上面的吊環(huán),給它換成鋼制的止逆法,隨后插上充氣管開始給氣囊充氣,大功率的充氣泵配合超大口徑的充氣管,一瞬間就把氣囊給沖得鼓鼓囊囊的了,充滿氣的船舶氣囊,工人將之戲稱為東風導彈,隨后五名身強力壯的工人,合力將氣囊推到滾動平臺上面,可惜力量不夠,第一次推動,以失敗告終,接著將工人數(shù)量增加至六人,這次眾人一鼓作氣,終于將氣囊推到了滾動平臺上面,下一步,給氣囊的全身刷上專用膠水,然后用橡膠布粘貼氣囊的表面,以強化加固氣囊的外層,粘貼的過程需要傾斜45度來進行貼合,這樣不僅能美化氣囊的外表,而且還可以增強它的整體性,使其變得更加結(jié)實耐造,加固完氣囊的主體后,繼續(xù)用小膠條加固氣囊的錐形頭,有了滾動平臺的輔助,讓繁重勞累的粘貼工序變得事半功倍,工人可以一邊對錐頭進行加固,一邊對翹起的橡膠布滾壓碾拭,最后用裁成三角形的橡膠布給錐形頭貼上一層美皮,掩蓋錐頭表面那一圈圈的粘貼紋布,如此一個巨型船舶氣囊便制作完成了,將五六個這樣的氣囊放到船底下,就可以讓萬噸輪船完成下水工程,另外重點說一下,船舶氣囊是一項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創(chuàng)新技術(shù),更是一項極具發(fā)展前途的新工藝,它擺脫了以往中小船廠的修造下水,受歐美設計的滑板滑道等,傳統(tǒng)下水模式的制約,使得動輒百萬的下水流程,變得省時輕松,經(jīng)濟環(huán)保起來,如今船舶氣囊下水模式也頗受國外船廠的青睞,這么一個船舶氣囊,出口到國外要賣數(shù)萬大洋,你覺得貴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