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氣囊下水技術隨著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該技術得到了充足的發(fā)展,其便捷靈活的優(yōu)勢也顯現(xiàn)無遺。一些復雜困難的工程,在氣囊下水技術面前迎刃而解。氣囊下水技術背后蘊含的是中國人大巧若拙,順應自然的智慧。 2014年9月青島永安順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印尼PMG公司合作,順利完成一艘230尺新駁船的下水項目。該駁船是從一艘300尺駁船甲板上利用氣囊滾動順利入水。 300尺甲板船總長 91.4 米,型寬 27.4 米,型深6米;230尺甲板船總長 70 米,型寬 19.5 米,型深4.2米。這兩艘船均為新建甲板貨駁,由南通亞華船舶建造。300尺駁船建造完畢下水后,利用1200 噸的浮吊將230尺貨駁吊起,裝載到甲板上,由拖輪拖帶到印尼打拉根島。 利用漂浮的駁船甲板當滑道來下水尺度相差較小的另一艘駁船,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在子船下水過程中,子船與母船的相對運動,造成母船漂浮狀態(tài)和縱傾角在不斷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反過來影響到子船的運動狀態(tài),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復雜的運動合體。尤其當子船尾部起浮時,其艏部必然下降,而母船由于承載重量的減輕,艉部會上升,這樣子船的艏部和母船的艉部會有一個相向碰撞的趨勢,這種可能的碰撞會造成兩艘船的致命損壞。
對項目中存在的風險,永安順技術團隊進行了細致的計算,通過與PMG技術團隊的溝通,不斷優(yōu)化方案設計,力爭把風險控制到最小。2014年9月3日,永安順團隊抵達打拉根場地,開始了緊張的下水準備工作:從母船的定位到子船的牽引,從壓載水到氣囊頂升方案,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進行了復核檢查。在克服了現(xiàn)場種種不利條件的情況下, 通過項目組全體人員的努力,9月6日完成了壓載水和船舶定位工作,9月9日完成230尺駁船的氣囊頂升工作。
2014年9月10日,印尼當?shù)貢r間9點整,各項準備工作就緒。永安順工程師檢查完最后一遍氣囊氣壓,發(fā)出了下水的指令。操作人員開始切割230尺駁船的牽引鋼絲繩,1分鐘,2分鐘,等待的時間似乎凝固了,當最終鋼絲繩斷開,下水駁船緩緩啟動,伴隨著氣囊轟隆隆滾動的聲音,人群開始歡呼。眾人矚目下230尺駁船,輕盈得跨過母船的船尾,溫柔得投入大海的懷抱。
甲板氣囊下船的成功,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對于甲板導管架下水等海工項目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利用普通的甲板船結合氣囊下水技術能夠完成專業(yè)下水駁船的工作,其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