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氣囊下水是一項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chuàng)新技術,經過三十年的發(fā)展實踐,這項充滿著我國造船界廣大職工心血的技術,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一、發(fā)展歷程 船舶氣囊下水技術自1981年在我國首創(chuàng)以來,從應用范圍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小型船舶試用階段。20世紀80年代,這種簡易、便利、能適合不同船舶建造模式的下水方式,受到中、小型船廠廣泛歡迎,數以千計的船舶使用氣囊安全下水。但由于受到氣囊結構和強度的制約,當時這項技術始終只是徘徊在自重500噸以下的小型船舶上使用。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是中型船舶氣囊下水技術發(fā)展階段。1994年,舟山船廠用新型高強度氣囊使一艘長69.8米、寬14.8米、自重900噸的車客渡船成功下水,被評為當年船舶行業(yè)的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成為我國船舶氣囊下水技術新起點的標志。 第三階段:21世紀初至今,是大中型船舶應用氣囊下水技術開發(fā)階段。2002年10月,萬噸級油船“舟海油28”在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吉祥船務公司用氣囊下水成功;2008年8月,55,000載重噸散貨船“VICTORIA I”號在浙江三門健跳船廠用氣囊順利下水;2010年12月,70,000載重噸散貨船“新東莞1號”在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用氣囊下水成功。這幾次的成功下水均為船舶氣囊下水創(chuàng)造了新記錄。 自船舶氣囊下水技術誕生至今三十年,市場規(guī)模迅速擴大,證明該項技術符合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0年我國建造的民用船舶,3萬噸級以下的貨船,有一半以上用氣囊下水;5.7萬噸級散貨船,大約10%左右是用氣囊下水的;而7萬噸以上的大型船舶,用氣囊下水則剛剛起步。隨著高承載力氣囊的發(fā)展以及氣囊下水技術的逐步成熟,大型船舶氣囊下水也應有廣闊的市場。 我國船舶氣囊下水技術已經走向世界,越南從我國引進這項技術后,很快得到推廣應用。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土耳其、伊朗等國也已經從我國引進氣囊下水技術。 2005年8月間,美國受“卡特里娜”颶風影響,有2200多艘船只在海岸擱淺,美國TITAN海事救撈公司專程來我國考察和購買一批氣囊,空運美國,在搶險救災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該公司在使用報告中稱:“已經證明這些氣囊對我們在清理美國水道‘卡特里娜’颶風惡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無法估量的貢獻。”
|